首先,无论你是有名师指导,还是独自奋战,真在让你掌握最多本领的,还是自学的那部分,因为可以手把手教你,但是不可能脑把脑地把知识输入你的脑袋。
所以这个世界才可能出现无师自通的奇才,也可能出现名师下面的庸才。
是不是有时候觉得自己很努力,但是能力没啥进展?是不是有时候觉得花了不少时间去看书,但是依然看完啥都忘了?
其实每个人能挤出来学习的时间几乎是相同的,但是有人却进步神速,自己却迟迟看不到学习效果?
1、态度不决定行为,而是思维模式
无论是学生时期,还是工作了,我们都会听到一句话:“态度决定一切”
态度是什么?
就是对一个事物的判断基准。举个有趣的例子。
一次对清华100名学子的调查,第一个问题是:“作弊行为是对还是错?”100%的学生都是说,这个行为是错的。
第二个问题是:“你做过弊吗?”居然90%的学生有做过弊,20%正在作弊。仅仅10%的学生说从来没有做过弊。
说明了什么?对作弊的态度都是一致的,作弊是错的。但是行为上,居然90%都是违背自己的态度。
所以,态度并不决定行为。真正决定自己行为的是:思维模式。

美国曾经对多名罪犯作过访问,哪怕是将要坐上电椅的杀人重犯,他们几乎没有人觉得自己是错的,或者说,他们知道杀人是错的,但是认为自己杀人没什么问题,只是用自己的方式提供一套对自己最有利的生活方案。
是他们的思维方式决定了自己的行为,从最根本上无法改变。
那这些和我们学习有什么关系?
思维模式是最内部的驱动力;态度是外部环境对自己的思维约束和纠正力;知识系统是自己能力半径;最后才是行为。
如果行为不是思维模式去驱动的,那些大部分都是无用功。
什么意思?
疯狂加班是努力吗?不停地看书是努力吗?那些大部分都是无用功。因为这些仅仅是你表现出来的态度,你希望别人和自己认为自己在努力而已,这些未必真正能让你有多大变化。
只有内心有非常精准地超越自己淘汰自己,才是努力。否则都是假动作。
所以,有些人连续做N个设计项目,都是差不多的样子,但是他们真的加班很猛,熬夜,通宵,放弃娱乐,放弃社交,以为这就是传说中的奋斗。其实真的不是。或者说,这个是低效的努力。
我们明知道玩游戏是浪费时间,会影响自己的学业和工作,但是偏偏又去玩了,往往我们把这些归咎为我们定力不足。但是这个是人类的本性,玩是必须的,我也玩游戏,但是我的学习1小时可能等于一般人学2-3小时的效果,所以看起来好像每天都是花了很多时间去学习的感觉。
任何高效的吸收,都是要通过分解。无论知识吸收还是营养的吸收,或者是药物的吸收,都是同样的道理。
上周是国际读书日,因为这个节日太大了,我读书不算多,所以不敢在那天谈论关于读书的话题。
但是我也有一些不错的读书方法和经验可以和大家分享一下。
说来惭愧,我从小不爱看多字的书,但特别喜欢看漫画。
没读过四大名著和金瓶梅,没有读过金庸和古龙,没有读过《老人与海》和《茶花女》,就一句总结吧,没啥文化。但是我收集了无数套的漫画,基本上都是全集,《哆啦A梦》《七龙珠》《阿拉蕾》《乱马1/2》《街头霸王》《圣斗士星矢》《老夫子》等等90年代最热门的漫画,所以我还是喜欢阅读的,只是内容偏向不太一样。
到了我真在开始觉得书的价值大的时候,那就是离开大学之后,我觉得能力很难进展,做的东西很差,并且不知道如何做才是好的。优秀的作品看了很多,但是真正下手的时候,连抄都抄不出个样子来。
我开始翻书,把学校的书,把网上介绍说不错的书,都买了回来。
我读书的最大优点是:只记重点。很多人看书,企图把看过的内容都给记下来,其实这样的想法是很天真,因为你不可能都记得的,就算你记得,那大部分也是垃圾信息,占据你的脑内存。
而我喜欢划重点,当看到一句特别点醒我的话的时候,我会马上划下来,然后马上想象这个知识点如何应用到我的上一份和下一份设计作品里面,再之就是动手做一个这样的练习。
手动这个环节非常重要,好记性不如烂笔头,烂笔头不如执行一次。
我在学习吉他的时候,学习到一个名次叫“肌肉记忆”,也就是按和弦还是弹solo的时候,只要你练习得足够多,你的大脑不需要想下一个音是在哪里,手指自动会跑到对的位置。这个当然是真的,因为我弹了15年了。一些我初学时候的曲子依然还可以流畅地弹出来,然后我早就忘了那些谱子了。
这个才是解码了你学到的知识,然后输出了。这样才是真在的“学习完成”,而不是走了学习的形式。
不要认为你看过了这个原理,看过这个案例就能记住,90%都是会忘的,做了再说。
3、感兴趣就马上
说真的,我肯定地说,我没什么天赋,因为从小没有看到什么特长,无论是学习还是体育。
但是同时掌握了不少特殊技能,如几样乐器,唱歌,插画,设计,摄影,营销等,显得有天赋,其实并非如此,我仅仅是在对某样事物感兴趣的,马上就去认真研究了。兴趣最浓的时候,你的学习效率可以是平时的100倍。
小学时候,可以把全部课本都画满漫画。初中刚开始学习吉他的时候,可以练一个曲子练到通宵,直到手指疼到完全不能按。大学学习编曲的时候,可以每晚对着电脑写GTP谱写到三四点,连续一个月。
从第一次接触flash,到学会里面的动画原理,并且尝试做出个小动画,仅仅花了几天。因为这几天几乎除了研究flash,其它什么事情都没做。
这些对于正常地工作和学习方法里面,都是不可思议的事情,而且你让我坚持这种状态很久,那也不可能。
所以当你有兴趣探索新的知识体系的时候,玩命也要把它弄明白。因为这段时间你不充分利用,以后再重新学,你可能需要5-10倍的强迫自己努力都不一定出来这个学习效果。狠下心做点疯狂的事,得到自然是疯狂的结果。
4、应该
我觉得应试教育带来的最糟糕的结果,就是复制了一批又一批平庸的人。机械人一般,没有思想,没有爱好,没有方向。
学校总是喜欢十全十美,十项全能的人。社会上的那些行业大神们,似乎又是什么技能都能整出个花样。搞到大家都认为,要学就样样都要学习。
有不少门友在后台问过我,他是设计师,但是很想学习一下营销,有没有课程?其实我是非常不赞成这样的学习方式。我在几年前,一样不懂营销,不懂消费者心理学,甚至写不通一篇文章的逻辑。但是,我已经是资深的视觉设计师,获得了一些行业的认可。
我的学习过程也是一个科目做到极致再去下一个科目。你什么都要短时间内懂,那你肯定是个什么都浅尝一口的人。
如果你是个新人,请偏科!请勇敢偏科!
不要再问设计师要不要学一下代码,不要问设计师要不要学一下营销。当你还需要向我提问的时候,说明你的设计能力还没有达到足够的好,好到让你靠设计就有足够竞争力。
当你还是个渣渣的时候,2块短板加起来也不会变成一个长板的,还是专心练就自己有一块长板吧。
一个人的脑部同时记忆能力是有限的,关联体系的知识记忆所需容量连对要小一些,因为可以通过联想得出更多记忆线索,从而能记住整个体系。
如果是不同体系的知识,需要同时去记忆,那么记忆效果是非常差的,因为彼此之间没有联系,每一个都是需要占据单独的记忆单元,你无法从A知识调取到B知识的线索。
那么回想一下,知道为何我们的高中学习生涯如此难过了吧?
如果用一个正确的政治态度去解剖一个青蛙,用浮力公式计算出鲁迅对社会的批判重量。想下都觉得难受!
高效的学习并不是那么难,你试试用这样的方法,花一两个月去专研一个技能看看,效果肯定超出你的预期。你会重新爱上学习的感觉。
上面说的主要是学习的心态和模式,下面说的是具体行为。
对于学习来说,最难的事情不是终于拿起书开始学了。而是,看完了书,居然睡醒全部忘了!
所以提高对内容的记忆才是高效学习的核心。1、一定要带着目的去看书
很多时候,我们一时兴起,买了几本书,不是为了学习,而是为了心理按时:“老子也是个爱学习的人,你看,我这不是又买书了吗?”。
这种心态去买书,通常都是不怎么看的,就算是看,也是百无聊赖的时候拿出来翻几页。
别装了,说的就是你!
正确的是看设计书方式,应该是遇到问题需要解决。例如,你现在要设计个字体,那就认真去看下关于字体设计的书,虽然说是临时抱佛脚,但是通常是这个时候,你才感受到学习的迫切性和可以认真看。
或者你是接下来打算做一个怎样的排版设计练习,那么就去看排版方面的书。漫无目的地看书其实99%都记不住的2、有趣的东西要分享
你知道吗?你在告诉别人的一个事情的时候,你几乎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面都不会再忘记这个事情。但是枯燥无味的东西,别人不会听你废话的。
所以,当你看到和专业相关的有趣知识点或者趣闻,记得和你的朋友或者同事分享。一来打开你的交际圈,别人觉得你是个有意思的人。二来,进一步巩固你的这个知识点的记忆。
例如上面这种,生活上的专业知识,人人都爱看。
这个也是我为什么爱做分享的原因,因为我怕我的知识会很快忘了,所以赶紧写点东西分享一下,其实同时在加强我对它的记忆。
3、实用的东西要马上
无论是书本,还是网上看到的教程,如果看到一个让你恍然大悟的东西,千万不要看完就算。你必须跟着做一次,或者是理论这个理论做一次。
是的,至少一次!
千万不要迷信你的记忆力。有时候你的记忆就和金鱼一样,7秒后就忘了。
说下我的经验,因为我知道我的记忆力不好,想到的时候等会儿就会忘记。所以从几年前开始,我就习惯想到什么就记下来。有什么方法记呢?
如果是写文章,我会习惯手机。可以在备忘录里面写下来,可以在微信里面自己给自己发信息或者语音(语音更方便)。然后在家的时候就马上把它整理成文章。
又一次,我在梦中想想到一个方案,忽然醒过来了,然后马上抓起枕边的手机,打开备忘录,把关键点记录下来。对的,那次是帮同学的牛奶店想营销方案,我觉得非常棒的点子,和几个朋友分享了都说很赞。
不过那同学没有用我的方案来执行。那都是题外话了,想说的是记忆力不可靠,点子来了马上要用可靠的书面方式记录。
如果是看书,看到关键点,觉得特别有用的,请标记号!
4、艰难的东西要
有时候,你看到一些内容,一眼就头大,首先你要想着,这个东西肯定能学得会,不要想着看不懂,完蛋了。
这样的内容,通常第一次都是看不懂,那么改天再看第二次,第三次。
5、无用和不好的东西
我最喜欢就是吐槽一些糟糕的设计了。而且这个已经成了我的职业病。
那么,要会吐槽,首先你得明白设计原理和用户体验。
要说出它为什么不合理,如何设计才是合理。
这不,有迫使你必须得学习理论和增长你的眼界和知识才可以做得到么。
所以,装逼也是要学习成本的。
每个人都一样,无法长时间坚持学一样东西的。总有分心或者厌烦的情绪出现,这个时候,应该怎么办?
去玩几局LOL?去看个电影?去逛一下街买买买?
当然,你都可以那样做,不过我的经验是这样。
当我学到很烦躁的时候,或者做稿子做得不顺心的时候。又不想继续对着资料学习。那么我会选择看一下设计周边的书,例如下面这种,其实一点都不枯燥,很有意思的。
OK,如果你真的要去逛街,去吧。
但是往高档的地方走一走。不要去东门,上下九这种地方,虽然你有可能只消费得起这种档次,BUT去逛街也是要带着寻找美的心态去。
你连高档的东西都没见过,怎么做出高档的设计?
户外的设计也是一种设计的欣赏。把对设计的敏感度,在生活中培养比在工作中培养更有效。7、不要假装学习
上面提及的都是帮助记忆的方法。最后,重点提醒。
不要假装学习。
拿着书本安慰自己是在读书。
很多时候,我们看到身边的人买书,自己也会收到感染买上几本。但是大部分都是放在家里积尘的。别人买书的时候,你看到了,你也买,别人看书的时候,你看不到,所以你不看。
你自己想一下,去年你买了几本书?然后看了几本书?今年过去了半年快了,你又看了几本书?
你能骗得了自己,骗不了老板,你能骗得了老板,你骗不了下一任老板,更加骗不了市场。
这些专业相关的书,大概占了我专业书的1/4的阅读量。阅读,思考与动手执行,3个少了哪个都是走不通的。
其实,一个东西学得快不快,好不好,不是看你的天赋,关键看你对它重视的程度。
用脚写字难不难?非常难。
如果你没有手,你就能学会。
你之所以学习这么低效率,甚至不想学习,其实很多时候是因为你心里还有后路,还有靠山。女孩子,就算学不好,将来找个靠谱的老公,人生也不会太差嘛。男的呢?没啥本事,收入不高,等要结婚的时候,问老爸老妈要钱买套房就好了嘛?
对不?
可能对于很大部分人是对的,天生可以有人送伞,又怎么懂只能在雨下奔跑的感觉。
我小时候家里还有点本钱,但是到了大学都是靠几位姐姐凑钱交的学费。
我没有退路,不可能指望家里再给我什么,而且是家里指望我给点什么。毕业后,从来不会有任何一个人会和我说:“够不够钱花?”当你知道自己今后只能靠自己的时候,而又明白知识可以改变命运的时候。
你怎么敢不努力学习?
最后用一句刚看到的话来结束本文。
你为什么要努力?又为了什么去努力!?